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协作机器人带来一片新“蓝海”
7月,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CRIA)发布的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累计销售13.5万台,同比下降3.75%。这也是我国自201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以来,工业机器人市场首次出现萎缩。对此,业内不乏有声音称,这可能预示着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
但事实是,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当下,我国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并不会大幅度减少。“近些年,传统企业面临招工难、用工贵的难题,作为制造业重镇的佛山迫切需要引进智能制造尤其是机器人技术,以满足定制化、批量产、生产周期短的订单需要。”为此,佛山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潘东生专程带着佛山本地传统制造业企业到来到北京举办工作推介会,广泛征集北京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技术项目。
在中关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基地总裁蒙洋看来,这座面临传统转型压力的制造业重镇,未来将有着无可限量的协作机器人应用场景。“与发展了几十年的工业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最大突破在于它可以直接与人类并肩合作,而无需使用安全围栏进行隔离,让机器人辅助人类去完成那些高重复性、高精度的工作。而这个市场在国内的市场还未完全打开,但可以肯定的说这个产业正处于爆发的前夜。”
助力制造迈向“智造”
事实上,从制造转型到智造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同时就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此机遇下,作为工业机器人的一个细分领域,协作机器人在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开始被一些制造企业引入到生产线,完成精密装配、检测、产品包装、打磨、机床上下料等工作。
“协作机器人是针对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的工业级产品提供专业服务,可以有效提高制造业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蒙洋说,一般小型机械臂会用在零部件制造中,比如说3C行业,汽车零部件的组装和生产,车灯、挡风玻璃的各种工艺,甚至小到汽车车载空调里的压缩机。
据介绍,目前,协作机器人所在的行业应用主要以汽车行业、3C行业、食品行业、家电行业、塑料行业、航空航天行业、医疗行业和科研教育行业,尤以汽车和3C应用最为广泛。以汽车行业为例,协作机器人能为汽车应用中的诸多生产阶段增加价值,应用场景包括:发动机铸造厂、激光切割装备、成形压力机、制模机和包装及堆垛流水线等,可用于螺钉固定、装配组装、贴标签、机床上下料、物料检测、抛光打磨等环节。
“这些小型的零部件,用人工加工,不仅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产量也难以提上去。而用协作机器人加工,可以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保证品质的一致,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为此,蒙洋算了一笔账,按照市面上的一般价格估算,协作机器人的售价一般在10-20万元,由于易于编程、安装等特性,部署的费用一般较低。另外,轻巧的协作机器人,对于空间的需求也大幅降低,可为企业减少许多安装和厂房成本。“用劳动外包的方式招聘工人,中西部地区工人的工资普遍在每月4000—5000元,而在东部发达省份则高达万元。这样算来,一台协作机器人的成本大致相当于一个工人1-1.5年的工资。更重要的是,在恶劣环境中,机械臂仍然可以24小时工作,没有任何情绪影响。”蒙洋说。
“协作”成趋势 有望开启新“蓝海”
协作机器人的市场有多大?国际研究机构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曾发布报告称,到2024年底,全球协作机器人的市值将达到95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0%;巴克莱银行的生产资料分析师也估计,2015年-2025年的短短10年间,协作机器人市场将从1.16亿美元增长到115亿美元。
相比于较为成熟的国际市场,现阶段,国内协作机器人市场尚处于市场导入期,2018年,国内厂商进步明显,遨博市场占比逼近丹麦的优遨,同时,Rethink倒逼出局,国产新晋厂商正在增加,新松、遨博、达明、大族、珞石、越疆等机器人厂商陆续推出各自产品,并在负载重量、重复定位精度、易用性等多方面接近国外先进水平。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协作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协作机器人轻量化、成本低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业门槛,不仅大型传统工业机器人企业在积极布局,创新型企业也在不断涌现,在国内外企业的不断加码下,协作机器人市场已经开始进入真正的高速市场化发展阶段。
该报告同时显示,受宏观环境的影响,2018年协作机器人市场增速放缓,销量及市场规模分别为6400台和9.6亿元。但从长期来看,协作机器人作为智能机器人的雏形,具有更广的应用面和更多的可能性,未来市场前景可期。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3528号